古浪縣城座落在古浪河和柳條河交匯處的山間谷地,東、西、南三面是突兀的高山,北面地勢較低,城的東北面是一片開闊的沙石地段,十分平坦,便于騎兵活動。城東是古浪峽,東南方是烏鞘嶺,是西進涼州,南下蘭州的門戶,地勢十分險要,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。1936年11月紅軍西路軍為了執(zhí)行《平大古涼戰(zhàn)役計劃》,在古浪城與守敵國民黨馬家軍展開了激烈的縣城爭奪戰(zhàn),激戰(zhàn)數日,在古浪留下了豐富且寶貴的紅色資源。
2024年5月30日至6月7日,古浪戰(zhàn)役紀念館館長帶領工作隊員對紅西路軍九軍當年在古浪縣城東升屲、邊墻屲、西升屲、古龍山的戰(zhàn)壕遺址開展巡查,工作隊途徑東升屲,在山腰制高點、原國民黨馬家軍哨所旁發(fā)現一塊石頭。石長70厘米,寬60厘米,厚25厘米,重180kg。表面平整,正面有方形孔,可嵌入支架支撐穩(wěn)定石頭,方便使用。兩側面均有磨痕,頂部有圓形凹坑,磨刀時可用來盛水。據多方考證,這是當年國民黨馬家軍駐守期間用來磨礪大刀等兵器的磨刀石。1936年11月13日夜紅九軍沿祁連山進入古浪縣城,奪取東升屲制高點,搶占駐守國民黨馬家軍哨所,也曾使用過這塊磨刀石。該磨刀石屬于珍貴的紅色歷史見證物,對研究當年紅西路軍古浪城戰(zhàn)斗史有重要價值。該磨刀石現陳列于古浪戰(zhàn)役紀念館景區(qū)供游客參觀。
磨刀石發(fā)現地
紅色革命資源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內容,是中國革命史的獨特文化現象,是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珍貴紅色文化資源。近年來,古浪戰(zhàn)役紀念館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,認真開展紅色革命遺址專項巡查和紅色文化遺址遺跡申報工作,并不斷提升革命舊址保護級別,進一步加大對紅色遺址遺跡的保護力度。同時也期望社會各界志同道合的個人、團體和單位,提供有關的歷史遺址線索、信息和資料,貢獻自己的才華和力量,共同努力、提升古浪縣紅色文化研究水平、建設水平,讓紅色文化的精神哺育年輕一代、讓全社會共享紅色文化建設成果。
供稿人:張興祥